2011年3月18日 星期五

03.18 - 香港「好事之徒」(一)

《日布 Po Daily2011.03.18

~ 「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羅馬書5章3-4節) ~

 

【小文章】香港「好事之徒」(一)
 

前言:

這篇並不是批鬥文章。在下相對地較少談及政局時事,實不能也,亦不為也。不能者,是由於撰寫評論講求快、狠、準,需要基於高度準確的資料來寫出獨特的觀點,更要跟市面上眾多高手鬥快發佈,否則只會落得拾人牙慧之名。雖然在下關心地球,每日讀報,但自問觀點不夠獨特,而最輸蝕的地方是寫文奇慢,人家寫時事,我則幾乎是寫歷史了;不為者,是由於在下不甚喜歡一窩蜂聚散的感覺,每當負面事件發生(有時是由爛仔傳媒老作炒作出來的「文化產物」),網上網下的報導和評論鋪天蓋地,讀者根本無處可逃,本已擠迫得讓人發瘋的城市瀰漫著窒息感。所以在下很想從另一些角度著墨來平衡氣氛,營造一絲喘息的空間。在「香港『好事之徒』」系列中,您不會找到驚天動地的大事記,或是語出驚人的論點;它所記載的,大都是名不經傳的好人好事,在平凡中散發出不平凡的光輝,靜靜地、貼身地為我們的生活注入正能量。話題性的新聞也許很快便會被遺忘,淪為乏人問津的舊聞;我希望「香港『好事之徒』」是「生」聞,化為《獅子山下》組曲的音符,在香港人的生活裡流傳下去。


***

愛心巴士司機

2010年的4至5月間,末代會考生努力為自身前途打拼,同時見證著一個瘋狂制度的滅亡。一天,一名女生乘搭巴士應考,開車一段時間後發覺有異,遂向司機查詢,方知道自己上錯車,正離開試場越來越遠,而距離開考時間則越來越近,頓時方寸大亂。這時,司機二話不說,從錢包裡掏出兩百元遞給女生,叮囑道:「妳現在趕緊下車,轉乘的士趕往試場吧。」女生滿懷感激之心,接過那些錢便匆忙上路。考試完畢後,她打電話到電台節目,藉著大氣電波感謝這位愛心巴士司機。節目主持人森美決定要訪問這位好好先生,於是到巴士站頭尋人,輾轉給他找上了。森美問:「何以您會如此不計較,仗義幫助那女生?」「沒什麼大不了。」司機不以為然, 沒有因為義舉被搬上電台直播而竊竊自喜。森美向車上乘客交待了事情始末,並說:「各位,請為這位好心司機鼓掌!」收音機傳來雷動掌聲,我坐在家裡不禁加入拍手叫好。原來,在現今如此勢利、冷漠的社會氛圍裡,獅子山下式的守望相助精神仍舊存在於我們的身邊。想到這一點,不禁心頭一暖。

 

【大樂章】想fing頭嗎?唔take嘢都high到痺

這首Yolanda Be Cool & DCUP的作品《We No Speak Americano》非常醒神,加上Cleary & Harding的愛爾蘭式Body & Table Percussion,想企硬都幾難!Thank God It's Friday! Get ready to shake you butt! Yoohoo!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ANRO3I30nM



追加一個動感廣告,由我很喜歡的舞蹈老師Eg和Anna傾力演出……Yo! 好想繼續跳!嘩女裝冰格腹肌呀!殺死人咩!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k4Ik1fapNk


 

【文章重溫】


伍晃榮先生曾說:「好波不妨一睇再睇!」我說:「婆仔文不妨一讀再讀!」以下是由信博移過來的精選文章之一,大家有空的話請來懷緬一下:

瘋狂的學市
發表於2011.01.10

最近姨甥準備報讀幼稚園,我幫忙做跑腿,負責遞遞申請表、陪陪太子面試。方才發現,全港各間幼稚園、小學、中學加起來,每年正在虛耗巨大的生產力,足以推低 GDP,影響本港經濟的穆迪評級。一朝早、大白天,一條條百米人龍排在學校門外,跟在通利琴行搶票參觀清明上河圖的場面一樣墟冚。不同的是,不肖子孫好意 思叫阿爺阿嫲排隊代買演唱會飛,而望子成龍的年輕父母則會親身加入戰團,扮病扮急事請假調假,扭盡六壬,唯恐有任何閃失,妨礙寶貝仔女踏上康莊大道。既然 政府連掛個風球也刁僑扭擰,斤斤計較對股市、經濟造成的損失,那便應該正視這個情況,與學界協商出更文明的收生機制,以釋放最值錢的社會勞動力。

***

台灣同事的女兒剛出生,跟他談起香港父母的慘況,他的結論是:「您們香港人真的是瘋了!」我慨嘆,「學市」只會越來越瘋狂,比起失控的樓市,它對香港所造成的壞影響來得更深遠。如果說樓市帶來經濟結構上的問題,那麼「學市」所動搖的是整個社會的地基、棟樑。來讓我們擁抱短樁的未來吧!

我努力回想,廿年前是如何混進名校的?過程簡單得匪夷所思。小學老師見我的成績不賴,就建議我試試跨區考學校。去信女拔萃求申請表乙張,結果石沈大海(想必 是看見回郵信封上的屋村地址吧);反而英華、真光、聖保羅男女中學等大方寄上申請表,果然是有品、有教無類的名校。當時,我沒有兄弟姊妹就讀該校,無分加;父母不是校董、舊生或教職員,無分加;我家貧如洗、並非教徒、琴棋書畫無樣識、運動獎項欠奉……依照現時的收生準則,分數理應是負爆錶,直落十八層地獄,永不超生。最後選擇投考聖保羅男女中學,只經過一關筆試就取錄了。

那時候,何須製作所謂的「成長學習檔案」,毫不避諱地展示用金錢堆砌的家教,來個身家大比拼?在家長的安排下,一個幾嵗大的人仔,被迫將今後廿年所需要、不需要學習的事情扛上身,參加大大小小有意義、沒意義的比賽和考試,到一個又一個有趣、沒趣的旅遊景點留影,傾盡人生來豐富檔案的內容,風塵撲撲地為自己的 未來「打拼」;那邊廂,家長們經已要為蝸居、為家計而營役不已,尚要撥出大量經費來投資「學市」,雖然心有不甘,卻不願意看見子女輸在起跑點,於是硬著頭皮夾著他們上戰場。別家小朋友文武相全?那我要兒女十項全能,除了上學補習吃飯如廁洗澡睡覺,其餘時間全要投入「多元化發展」!送子女去學鋼琴?這實在是 out 到不行,因為某些學校已明文規定:每位學生必須學習最少一種樂器 鋼琴除外(原來鋼琴不是樂器?!),於是樂器越偏門越合口胃,哪怕在供求定律下,學費和樂器價值不菲。那投資體育方面的策略如何?普通的運動項目當然要涉獵,還要重點發掘一下奧運、亞運競賽中有哪些項目是香港奪標有望的,從小訓練兒女,搞不好以後可以混進香港代表隊,有了這個光環,名校定必爭相將學額送上!時興送兒女去學馬術、高爾夫球,亦不失為超長線投資,高檔玩意是打進上流社會的手段,將來與富豪商家傾生意亦方便一點!

這瘋狂的「學市」遊戲,是一個非常嚴重的惡性循環,人人被迫上馬,上馬了,便要出盡法寶爭勝;富裕的家庭若不送子女出國,名校就是必然之選,鬥財力、論關係,要勝出遊戲輕而易舉,雄霸不少名校學額;另一方面,在這個貧富懸殊、流動性越來越低的社會,一般平民家長若不盡早為子女鋪路,藉著名校的光環攀附社會上層的邊緣,那就幾乎意味著要平白看著子女在中游下游勞碌一輩子。金魚雖力爭上游,卻不能跨越高高的魚缸,躍進更廣更闊的河海裡。我雖然不是家長,但我就是千千萬萬條金魚之一呀,怎會不明白當中的無奈?努力想改變下一代的命運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看來只能向神禱告,求賜智慧予我們那些怕改變怕揹鍋的高 官,想出可行的招數對付「學市」泡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