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2日 星期二

03.22 - 專訪自己的問題紙

《日布 Po Daily2011.03.22

~「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馬太福音16:26) ~


【小文章】專訪自己的問題紙
  • 對您來說,什麼是重要的?當中什麼是最為重要的?您會否為了重要的事情而甘願奉上自己的性命?那是什麼事情(如適用)?
  • 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您怕死嗎?在您的心中,除了斷背山,還存在著泰山嗎?
  • 您認為「敬業樂業」跟「a job is a job」之間有否存在著矛盾?
  • 要做到「敬業樂業」,您認為是否必須做好隨時為工作赴死的準備?
  • 當工作會危及您的性命時,您會否堅持敬業樂業?會否為了敬業而甘願奉上自己的性命?
  • 馬太福音16:26載道:「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另一方面,假如初衷並不是要賺得全世界,而是要拯救家國甚至是全世界,這個益處夠重大了嗎?值得拿生命去換嗎?
  • (如適用)對您來說,「值得」拿生命去換,是否等於「會」拿生命去換、「有勇氣」拿生命去換,並義無反顧地堅持下去?

布婕謹向參與拯救日本福島及蘇聯切爾諾貝爾核災難的無名英雄致敬!


【大樂章】讓RubberBand陪著你走
RubberBand主音六號的聲線酷似歌神許冠傑,演繹風格則跟台灣蘇打綠的青峰有點神似,聽他唱歌時會不自覺呼吸變慢,全身「軟lai lai」。早兩天在電台節目中聽到他深情獻唱Jazz版《陪著你走》,覺得是一個十分成功的翻唱案例,跟盧冠廷的滄桑版本形成有趣的對比。




【文章重溫】
伍晃榮先生曾說:「好波不妨一睇再睇!」我說:「婆仔文不妨一讀再讀!」以下是由信博移過來的精選文章之一,大家有空的話請來懷緬一下:

Checklist 症候群
發表於2011.02.17

在2005年看過一齣名為《Proof》的電影(港譯《緣來,算盡愛》),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是桂莉芙柏德露、安東尼鶴健士和積佳蘭賀合力炮製的金像級戲劇張力,還有一個小小的生活化橋段,極具衝擊力。

劇情接近尾聲,女主角飽歷滄桑,其親姊雖然專程由紐約飛到窮鄉僻壤相伴,卻像例行公事多於出於親情的關愛。當一切在回程時限之前以 New Yorker 的高效率被安頓下來以後,姊姊拿出行事曆,在 checklist 中劃去「妹妹」這一項,完成任務,心滿意足。「難道我只是您的 checklist 中的一點嗎?您就是這樣『解決』了我便算?」女主角悲泣怒吼,憤而趕走眼前這位患有 checklist 症候群的最熟悉的陌生人。

那天在戲院裡,我怔怔地看著大銀幕,覺得女主角的歇斯底里是衝著我而來的,因為我亦是不折不扣的 checklist 人。我不斷回想,記下然後刪去 to-dos 的習慣是如何形成的呢?我有否像戲中的姊姊那樣,物化一切重要的事情,將之壓縮為毫無感情的 bullet points,然後女特工上身一般,不帶感情地追求 mission completed?這個場口讓我反省了很多,放下了因 checklisting 而起的執念。

當生活開始變得「多事幹」,我們不得不將待辦事情記下來,在時間安排上花點心思,方能趕及迫人的死線。事實證明,checklisting 的確有助提升工作效率,讓我在公司裡贏得不俗的評價,在日常生活中亦避免不少甩漏事情。但當這種運作獲得 rewards,behaviour 便會被 reinforced,漸漸發展出強迫症,清單上的項目非要解決不可,否則寢食難安,就如里安納度迪卡比奧看到黏在路上的香口膠便非要踏上去不可。當生活降格為各種任務,便會由那些活生生的人和事,變為冷冰冰的打喪屍遊戲,遇屍斬屍,哪管任務是重大如拯救世人,還是細瑣得如殲滅小強,意義都是一樣。

我不諱言,觀賞《Proof》之前或多或少患上強迫症,不理性的行為包括:

- 不惜一切地完成已過時的項目,例如清單上有「放工買廁紙」一項,即使有人相贈一世任用廁紙,仍會堅持放工自行買廁紙,堅持不再成立的堅持;

- 將一件事分拆上市,仔細地分開眾多的 bullet points,享受標示「已完成」的滿足感;

- 終極強迫症行為:在清單上加入「檢視以往的清單上的事項是否全部完成」一項。

戲中的姊姊在清單中刪去「妹妹」,讓我好怕,怕自己變成如此冷血而不自知。我忽然清醒過來,告別這種被清單牽著鼻子走的生活模式,有點像賭徒的自覺。現在我會採取寧缺勿濫的態度來審視待辦事項:「唔做會死人」的事,理應已上心入腦,不記下亦可;「唔做有幾咁閒」的事,不記下也罷;剩下來值得誌在清單上的,是跟香港的中產階層一樣,具影響力但容易被遺忘的一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