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03.13 - 跟蹤事件簿


《日布 Po Daily2011.03.13

~ 繼續為日本、中國雲南、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地震災民加油! ~


【小文章】跟蹤事件簿

甲、明跟暗鬥
2010年初,公司宣佈採用「A New Approach to China」,毅然向阿爺宣戰。大中華區的最高決策人說他是臨時被知會的,既沒有參與決定,亦沒有比下屬早太多得知消息。客觀而言,這的確是會讓人覺得頗為匪夷所思的,沒有多少員工及局外人相信他,硬說他是說謊藉以逃避責難。我們香港的員工跟他頗為熟稔,私底下討論時看過他那無奈的眼神,而且了解公司的運作,所以都傾向相信他所言非虛。

從政府的角度來看,話之您知情與否,總之身為揸fit人便要扛上政治責任,故此我們都很擔心他的人身安全。接下來的日子,我們需要不斷為他打點來港的行程住宿,以及準備安全的電腦和視像會議的連接,因為國內辦公室的所有通訊都被截聽了,香港成為了他的工作據點,便於與總公司聯繫。雖然他仍可以自由地出入境,但他自己和家人不單被截聽通訊,更全天候被人釘人監視一舉一動。事發後過了好些時日,中港台銷售部員工齊集海南三亞參加年度sales conference,國內同事悄悄地跟慣享自由人權的我們說:「看!這邊和那邊的人,是便衣公安呀!」整個行程下來,果然無論是在酒店吃早餐,還是集體走到鬧市中,都總會發現那些人在不遠處靜靜地駐足。國內同事還說,我們每個人check in之後,酒店便會將我們的證件資料交給那些公安,換言之,我們被集體點相了。

揸fit人似乎對於這類浮面的監視見怪不怪,面無懼色,工作起來如履如地。倒是令家人平白承受因他而起的精神壓力,這點讓他感到很難過。

乙、明跟明鬥
自我出生以後的三十年,我們家都住在古舊屋村的兩個相連細單位。在中學時代,我每天上學前都會走進爸媽居住的那個單位吃早餐。中四那年,有一天我如常準備上學,用鎖匙打開單位木門,看到我畢生難忘的情景:有四、五個便衣警察正在家中翻箱倒籠四處搜查。也許我的表情過於錯愕了,其中一位警察柔聲地對我說:「妹妹您不用怕,這只是例行公事。」爸爸力求讓我安心,面上掛著牽強的笑容。當時他是否被扣上手銬呢?我已經記不起來了。他說:「您不用擔心的,照常上學就可以了。」我應了一聲,呆呆地將木門關上,猶如吃掉一份未能消化的早餐,急步上學去了。

此後的數天,家門外總有最少一位警察輪流看守著,他們弄來膠椅子,整天坐著看報紙。外出的時候,我總會下意識地東張西望,雖然明知被人監視,而警察又不會傷害我,但那種心理壓力是強大得足以令人窒息的。

丙、暗跟暗鬥
在信博混了個多月,被無聊人纏上(請容我理解為因文章太過出色而招人妒忌 ;p)。有過上述被具有實質權勢的人貼身跟蹤的經歷以後,信博上那些躲於暗處惡搞、只能從瑣事中尋找生存意義的嘍囉,我並沒有放在眼內。後來教我始料未及的,是滋事分子對惡搞的堅持和投入,竟然鍥而不捨地追蹤我在網上留下的舊日足印,然後從中斟酌有關我和友儕間的事情。我倏地想起曾經在信博文章中發放親人的照片,而過了七天的時限,文章是不能被刪除或修改的……那一刻我感到一陣暈眩,然後開始胡思亂想,例如:「以現今的科技水平,是可以憑照片來搜索出更多的事情嗎?」「萬一瘋人在街上遇見相中的親人,會傷害他們嗎?」那種不寒而慄的感覺,比起被公安和警察盯上還要強烈。我發電郵給網站編輯,懇求他們幫忙刪掉有關文章,對方只copy & paste一段版規以作敷衍的回覆。對此我感到莫名的憤慨,但也必須承認我是嚴重地危機意識不足,低估了互聯網那跨越時空、無遠弗屆的威力,而且太過任性妄為 — 其實波牛老公曾經提醒我別「出賣」家人,只是當時我沒有聽進去而已。決定冚旗的主因雖然是「性格不合」(感覺自己不適合那裡的氛圍和模式),但不諱言,害怕連累家人朋友亦是推力因素之一,而且是非常重大的一個。箇中原委當然是不能在信博中言明的了,否則只會令滋事分子更加落力扮演偵探,而且我知道這個恐懼對旁人來說顯得有點多慮和可笑,但一想到這涉及家人朋友的安危,我是唯恐自己不夠多慮呢(雖然顧慮得太遲了)。

結論:
明跟的、暗隨的;其來有自的、平白無故的;貼身的、遙距的;現實生活中的、虛擬網絡中的;在這個亂籠的世界裡,我們隨時會被「臨幸」盯上,而被跟蹤的最高藝術是:行得正企得正,乜都唔駛驚(像我一樣做二五仔「出賣」家人,就是走偏了,結果驚餐懵 @_@)

另外,請大家小心保護自己的網上私隱,在虛擬世界的一舉一動也要三思呀!



【大樂章】But everything means nothing, if I ain't got you
這是Alicia Keys的不朽名曲《If I Ain't Got You》。那超過一千萬的瀏覽量當中,超碼有一千次是由本人貢獻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u8Hr50Ckwk



【文章重溫】

伍晃榮先生曾說:「好波不妨一睇再睇!」我說:「婆仔文不妨一讀再讀!」以下是由信博移過來的精選文章之一,大家有空的話請來懷緬一下:


點解
發表於2011.01.14

「媽咪,點解妳係我媽咪?」

小時候,我們對世界的一切都感到好奇,事無大小,總愛睜著圓眼問點解,然後滿心期待著答案。

年歲漸長,經歷了填鴨式教育,生活中的虛空、無力感,使我們失卻了開口發問的動力,遺忘了當「問題兒童」的滿足感。於是,在我們的周遭發生了很多可悲的事情,例如:

- 甲女不問情由,硬要趕在三十歲前出嫁。在討論離婚的時候,揪著丈夫衣領算帳,方才懂得問:「點解我地會搞成咁?」

- 路人丙自小不求甚解,老師要求死背的課文,父母欽點有「錢」途的工作,他一一照單全收。人到中年,才仰天長問:「點解我從來冇開心過?」

同樣問點解,分別在於:在一開始時發問,那是在發掘可能性;在事情發展至無可挽回的地步才開口,那是一種追悔。

請別留待連發問和追悔的氣力也沒有了,到達無語問蒼天的境地,才明瞭這簡單的兩個字是如何的發人深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